乐鱼体育官方首页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四)

时间: 2024-04-23 01:18:46 |   作者: 乐鱼体育官方首页

  接《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三)》(以姓氏拼音为序)。

  王海舟,男,汉族,1940年2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冶金分析表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主任。

  王海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3年—1984年,在钢铁研究总院工作;1984年—1997年,在钢铁研究总院化学研究室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1991年,在钢铁研究总院化学研究室工作;1996年—2007年,在钢铁研究总院担任副总工程师;1997年—2007年,担任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主任;1997年—2002年,在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研究所担任所长;2002年,担任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当选为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主席;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海舟长期从事冶金分析表征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的新概念,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仪器技术、表征模型与应用标准,系与现有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相补充的第三种(统计)表征方法,解决了材料较大面积范围内组成及状态(从微观到宏观)跨尺度综合统计定量分布分析表征的难题,大范围的应用于冶金工艺及材料性能的质量控制与解析表征,所发明的金属材料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惰气脉冲熔融-飞行时间质谱痕量气体表征技术及其所领衔建立的高温合金痕量元素分析表征体系,确立了有关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

  王静康,女,1938年4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工业结晶专家,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

  1955年至1965年,王静康在天津大学就读本科、研究生,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65年在贵州市工作,1972年后到天津市工作,曾任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工程分委会主任,天津市科协主席、市侨联副主席等职。

  王静康致力于化学工程和工业结晶科学与技术创新研发及其成果产业转化的研究工作。她和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开拓了化学工程研究的新领域。她提出并合成了熔融液膜结晶、精馏结晶及反应结晶等新型耦合结晶,建立了中国国第一个大型工业结晶实验基地,组建了医药结晶研究中心和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建立了工业结晶与医药结晶方面的“科研、开发、设计、生产”一条龙的研发应用机制,开发了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在全中国普遍推广,完成反应结晶集成技术与模拟放大,解决了微晶产品大规模生产难题为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汪燮卿,1933年2月11日出生于浙江龙游,原藉安徽休宁,有机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科技委资深顾问。

  1951年汪燮卿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6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1961年获得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博士学位;1962年进入石油化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题目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学位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汪燮卿长期主持催化裂解(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MGG)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他主持石油组成、油品和添加剂分析研究。80年代后,率先主持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DCC工艺和高质量汽油MGG工艺的新技术路线,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攻关。其中DCC技术已于1994年经美国SWEC公司代理转让给泰国石油公司,实现了中国重大成套炼油技术的首项出口。20世纪90年代后,主持劣质原油加工的研究开发,完成了高酸原油直接流化催化脱酸的研究,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指导钛硅分子筛的合成应用研究,实现有机化工氧化的清洁生产技术。

  汪旭光,男,汉族,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安徽省枞阳县人,中国党员,炸药与爆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

  1963年,汪旭光毕业于安徽大学;1963年—1971年,在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担任组长;1971年—2002年,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先后担任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副院长;1985年,先后任矿山化工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1993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2007年,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担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

  汪旭光长期致力于现代工业炸药与工程爆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世纪70年代,汪旭光率先在中国国内研制成功高威力田菁10号浆状炸药和EL系列乳化炸药,开发出10个系列、38种乳化炸药以及配套工艺及设备,首次实现中国工业炸药技术向中国国外转让,先后在中国国内外获得大量推广应用,形成了中国BGRIMM品牌;1999年,主持研发成功中小直径乳化炸药现场混装车,已在中国国内外推广应用200多台套,为工业炸药装填爆破一体化模式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王一德,1938年12月3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

  王一德于1961年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1968年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室主任、钢研所主任工程师、技术处处长助理等职;1992年担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2002年担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一德长期工作在科研生产一线,主要是做电工钢、不锈钢和轧钢工程研究及科技管理工作。他主持不锈钢攻关、“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等国家重点课题和不锈钢全线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形成一整套不锈钢生产的基本工艺技术;创新集成铁水冶炼不锈钢新流程和多项不锈钢热轧、冷轧、无缝钢管以及精密带钢新技术。主持改扩建国内第二个冷轧硅钢厂,自主开发一整套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的基本工艺技术。多次主持纯铁新材料研制,解决多项技术难题,满足了国防军工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高能加速器等重点工程需要。

  王泽山,1935年10月10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专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0年王泽山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进入炮兵工程学院工作;1961年加入中国;1962年开始山先后在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工作;1980年担任华东工学院化工系主任;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2017年当选江苏省党的十九大代表。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王泽山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发射药及其装药理论;发明低温感技术,提高了发射效率,使发射威力超过中国国外同类装备的水平;研究和解决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有关理论和综合性处理技术,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发明了一种高密度火药装药技术,已推广应用。

  王震西,男,汉族,1942年9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中国党员,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1960年9月—1964年,王震西在中国科技大学磁学专业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1964年—1972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组长、室业务负责人;1973年10月—1975年10月,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奈尔磁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75年—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室主任;1985年,任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震西长期从事稀土磁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国防用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态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发现并命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结构。研制成功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系统地解决了大规模工业生产里整套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并积极推广。创建产业型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翁宇庆,1940年1月1日出生于四川西昌,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

  翁宇庆于1963年从清华大学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后进入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工作,历任冶金工业部研究总院研究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1980年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美国;1985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7年加入中国;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994年至1998年担任冶金工业部司长、副部长;1998年3月至12月担任国家冶金局副局长;1998年至2003年担任第一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至2011年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翁宇庆长期从事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中国冶金工业科学研究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在钢铁、有色金属冶炼、金属成型工厂及粉末冶金厂,从事工艺编制、工装设计,新产品研制开发、产品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等方面也都有参与。他在金属材料专业所开设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是高性能金属材料,重点是大幅度提升实际应用量大面广的金属材料的综合性能;二是材料表面工程,以提高材料表面耐磨性、耐蚀性及赋予其某种功能或美观效果为主;三是超硬材料,以金刚石材料及其铁基触媒剂为主;四是先进纤维材料,以碳纤维材料的原丝及制品为主;五是功能材料,以能量转换(如电—热、声—电等)材料为主;六是生物医用材料,以人体缺损硬组织组织修复和替代材料为主。

上一篇: 【48812】网友反映端履门公交站“lyu”拼错西安公交:无误 下一篇: 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步伐 助力四川新型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