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体育首页登录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时间: 2024-01-04 22:45:50 |   作者: 乐鱼体育首页登录

  2023年9月15日,在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充足表现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极端重视和对东北大学师生的亲切关怀。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起点,我们要深刻认识把握“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意义、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切实将习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一流大学建设的生动实践,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格外的重视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教育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指引推进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指引发生历史性变革。习在回信中提出的“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重要论断,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赋予高校育人兴邦的使命追求,充足表现出高校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创造先进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高素质人才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落实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妥善应对全球竞争挑战的迫切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习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必须充分的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策源地、人才教育培训制高点的作用,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着力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支撑祖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更大担当作为助力国家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东北全面振兴重大任务,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习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牢牢抓住高素质人才这一战略资源,必须有一支战略科技力量扎根东北。东北大学是东北人民养育的大学,是在辽沈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学,必须扎根辽宁、立足东北,与东北区域振兴发展互促互进、共生共融。东北大学要逐步明确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领域和主攻方向,强化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组织科学技术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方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在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上先行先试,建成区域人才高地和创新中心,着力提升服务区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能力。

  习在重要回信中指出,站在新的起点上,希望东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对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明确要求,为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习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优势。着眼国家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要充分的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汇聚政府、学术界、教育界、产业界各方力量,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需要各方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并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充分的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扎根中国大地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

  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习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充分的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把三者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提升对高水平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形成高等教育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倍增效应。高等教育服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首先要实现自身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精准把握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坚持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从教育科学技术人才成长的大规律上办教育,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快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习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一定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的理念,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全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把提高人才教育培训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把各方面积累的办学资源和优势最终转化为促进人才教育培训质量逐步的提升的资源和优势。要抓住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能力这个重点,把握人才教育培训长周期性的特点,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更加重视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健全人格的培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人才自主培养,汇聚学科优势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习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是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维护国家利益、赢得未来发展主动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深入推动“双一流”建设,锚定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动态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构筑面向现代产业体系的科学均衡的高质量学科体系。要聚焦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针对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重大需求,推进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培养交叉学科紧缺人才。要实施一流学科培优工程,汇聚学科优势为人才教育培训搭建更前沿的科研平台,产出更高质量的知识创新成果,形成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全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全方位提升人才教育培训质量。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改革创新系统性重塑育人模式、提升育人质量。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重要回信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做到思想对标、政治对标、行动对标,以更大担当作为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回报的关怀厚爱。

  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培育高素质人才核心素养。我们要以习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鲜明底色。要将学校百年来爱国报国的精神传承和红色校史资源贯穿育人育才全过程,内化为东大人的价值基因和核心素养,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东大人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推进产教融合,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一体化培养过程改革,快速推进专业转型升级,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提高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系统性、前沿性和国际化水平。要聚焦装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流程工业自动化、新材料、资源高效绿色利用等专业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构建金属冶金材料全产业链人才教育培训联盟,实施卓越工程师等计划。开展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推进与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全方位参与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培养造就大批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动能和人才支撑。

  加强科教融汇,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实现科研过程和成果与人才教育培训环节和内容的交融贯通,是科学研究范式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革新路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科研、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建成一批高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大型科研平台、重大科研任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转型、公司制作需要,培养创新人才。要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转化,鼓励教师把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等培养环节,以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突出人才引领驱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新时代育人育才、强教强国的动力来源和重要牵引。9月9日,习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致信,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6个方面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出深刻阐释。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人才强校作为核心发展的策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汇聚一批顶尖人才和一流学者,培育一批倾心育人的教学名师,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符合常理、充满了许多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潜心教书育人,为高素质人才教育培训奠定坚实基础、注入澎湃动能。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习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学院等办学主体的活力,充分的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的潜在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制和内部评价,真正让内部评价体现办学理念并产生正向指引,形成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导向。要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管理服务队伍,深化资源配置改革,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力发展在线教育和融合式教学,打造智慧校园,以信息化助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落实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学习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上一篇: 青年眼·主力专业 东北大学:MG动画介绍冶金学院 下一篇: 不怵清华北大的中南大学:正批量造富